2023年全球"AI复活"市场规模已达28亿美元(来源:ABI Research),中国占比37%位列第一。某头部平台数据显示,其用户平均花费4,200元生成逝者数字形象,包含语音克隆(800元/10分钟)、微表情模拟(1,500元/套)等可选服务。北京某科技公司推出的"记忆立方"设备,能通过全息投影与用户对话,单价达59,800元。
技术实现主要依赖三大模块:
延伸阅读:《深度伪造技术民事侵权第一案解析》
中国《民法典》第994条规定死者人格利益保护,但未明确涵盖数字克隆体。2022年上海某案中,女儿使用亡父社交账号生成AI形象,遭其他亲属起诉,法院最终以"违背公序良俗"判令停止服务。
某平台用户协议显示,生成的数字逝者数据所有权归属企业,这导致武汉出现首例"数字遗产继承纠纷"——家属要求转移已故配偶的AI数据遭拒。
韩国2023年修订《信息通信法》,规定数字复活服务必须取得全部法定继承人同意,否则处最高5000万韩元罚款。相较之下,中国目前仅能援引《网络安全法》第41条原则性条款。
关联词条:《人格权编司法解释》 | 《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
复旦大学数字伦理实验室2024年调研显示:
支持方理由 | 反对方理由 |
---|---|
78%认为缓解丧亲痛苦 | 63%担忧阻碍心理康复 |
55%视作新型孝道载体 | 41%认为亵渎死亡神圣性 |
典型案例是深圳某程序员耗时两年"复活"亡妻,却在第18个月主动删除系统,其公开信提及"沉溺数字幻象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退化"引发热议。
延伸阅读:《AI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机制》
目前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:
杭州互联网法院建议参考《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》,建立数字人格资源特别许可制度。而企业端,腾讯等公司已开始试行"数字人格权冷静期",用户下单后需经过72小时确认期。
关联词条:《区块链存证司法效力》 | 《数据二十条解读》
(责任编辑:探索)